【广州日报】专访匡铭、冯霞:麻醉科医生角色发生深刻转变 高质量医疗发展应坚持“以病人为中心”

2025-07-23

      麻醉科医生在手术室内承担着“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”的重要使命。在很多人的眼里,麻醉科医生是与外科医生并肩作战的战友,但他们的职责仅仅体现在给病人“打一针”吗?他们发光发热的舞台只局限在手术室内吗?并非如此。

      “麻醉科医生的角色正经历深刻转变,日益成为守护病人围术期安全与整体舒适体验的关键角色。这一转变不仅得益于麻醉技术与药物的持续精进,更源于对‘以病人为中心’医疗理念的深入践行。”近日,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(以下简称“中山一院”)副院长匡铭教授在接受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采访时表示,麻醉学科的发展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,高质量医疗的核心始终是“以病人为中心”,而麻醉学科的价值可以说贯穿术前到术后的全流程。

 

image-20250723143146-1

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匡铭

 

     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冯霞教授介绍,术前评估、术中管理和术后康复都离不开麻醉科医生的保驾护航。

 

image-20250723143219-2

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冯霞教授

 

      以中山一院为例,设立麻醉评估门诊,合并多种疾病的病人在手术前需要到麻醉评估门诊,由麻醉科医生通过标准化流程评估合并症、调整用药,甚至针对复杂病例启动多团队协作。

 

      诊疗模式转变 精准舒适化医疗落地开花

      作为著名肝胆外科专家,对于外科的创新迭代推动精准医疗、舒适化医疗的落地开花,匡铭深有感触。近年来,以微创外科、机器人外科的发展,加速康复外科(ERAS)模式的推广为代表,手术治疗已经从过去的“以病房为中心”转变到“以病人为中心”的先进模式,带给病人更安全、更舒适、创伤更少、恢复更快的医疗体验。

 

image-20250723143259-3

匡铭(图右)主刀手术

 

      中山一院的实践表明,加速康复外科(ERAS)的核心并非单纯的外科技术的进步,而是全流程的创新理念革新。匡铭分享中山一院合作机构哈佛医学院的突破性案例: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作为普外科大手术,传统模式下病人术后需放置引流管,住院时间长达两周,且易因出血返院;而通过术前MDT优化肠道功能、术中机器人微创操作配合精准麻醉、术后多模式镇痛,病人在手术后4天就可以出院,并且不用放置引流管。

      “这不是某个‘超级医生’的功劳,而是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和团队协作的胜利,”匡铭强调,MDT(多学科协作)是当代医学发展的一大潮流。“我们正在探索设立的联合外科中心,有十个科室参与,麻醉科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。”匡铭表示,外科与麻醉科等合作科室协同发展,确保围手术期安全。

 

      围手术期全程参与:查风险、保安全、促康复 

      具体来说,麻醉科在围手术期的全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:术前麻醉参与风险排查优化,术中无痛技术为外科保驾护航,术后镇痛管理保障早期活动。

      术前阶段,麻醉科通过多学科协作(MDT)深度介入病人评估。“术前对心脏、肺脏等功能的评估和调理,能显著降低术中麻醉风险,通过术前MDT发现潜在问题,提前优化病人状态,这比单纯术中应对更有效。”匡铭表示。

      以微创外科为例,通过超声可视化神经阻滞技术,中山一院麻醉科实现了“精准镇痛”,比如腹腔镜手术中针对神经分布的局部浸润麻醉,既能保证病人术中无痛,又为术后早期活动奠定了基础。

      术后阶段,麻醉科也能帮助病人缓解乃至挥别术后疼痛这一康复“拦路虎”。疼痛病房通过多模式镇痛(如神经阻滞、药物调控)实现了全程无痛管理,促进加速康复。中山一院还推出了“家庭医院(Home Hospital)”模式,在病人出院后,可预约护士上门随访拆线,形成“院内康复+居家延续”的闭环,也是“以病人为中心”诊疗理念的体现。

 

      术前麻醉评估:从简单访视到多维度深度评估

      理念和模式的更新,体现在流程再造和技术的精益求精。

 

image-20250723143337-4

中山一院麻醉评估门诊为术前患者进行精准评估

 

      过去,病人手术前一天,麻醉科医生会来到病房,对病人进行相对简单的术前访视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设了专业的麻醉评估门诊,术前评估的深度和“含金量”大大提升。

      “过去病人年龄较轻、合并症较少,简单的术前评估即可满足需求;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及国民疾病谱的转变,合并症病人数量显著增加。”冯霞表示,中山一院麻醉科做过调查,合并症病人在病人群体中占比超过七成,这一变化使得术前评估模式必须进行转变,麻醉科医生需从多维度开展深度术前评估,全面参与病人的术前评估与管理。

      中山一院为此专门设立麻醉评估门诊,由麻醉科医生出诊,将术前管理前移,让病人以最佳状态进入手术,这是快速康复的第一步。即将在该院接受内镜检查的病人,无需二次挂号,凭检查单即可直接到麻醉评估门诊就诊。

      外科创新技术的运用,对麻醉科医生的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微创技术的推广,离不开麻醉科医生的协作。“真正的微创不仅是手术切口小,更需要麻醉的精准配合。” 冯霞补充道,腹腔镜手术中,麻醉科医生需要找到神经阻滞的最佳穿刺点,让病人在“无痛且能活动”的状态下快速恢复。这依赖于麻醉科医生对解剖和镇痛技术的深刻理解与掌握。

      疼痛管理的升级,是舒适化医疗的重要标志。冯霞介绍,中山一院麻醉科已将镇痛技术拓展至多个领域:从术后切口痛到癌痛舒缓,从运动损伤镇痛到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,甚至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调节交感神经,协助改善失眠、焦虑等问题。

 

      AI赋能麻醉学科 “国家队”输出先进诊疗模式

      冯霞描绘了AI在麻醉中的应用前景:利用术中监测的海量生命体征数据训练AI系统,未来有望实现麻醉深度的智能闭环调节,大幅提升效率,确保医疗安全和质量,也是“以病人为中心”模式的真正价值体现。

      “麻醉学科的进步,其终极价值不仅在于让病人‘活得更久’,更在于让他们‘活得更好’,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有尊严的诊疗体验。这正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所在。”匡铭表示,中山一院作为医疗“国家队”,目前在广东运营多个院区,并分别与广西、贵州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, “以病人为中心”的先进诊疗模式随着精兵强将的“输出”,正在复制和辐射到其他院区和医疗中心,从而带动更多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。

 

文/记者 任珊珊

报道链接:

https://huacheng.gz-cmc.com/pages/2025/07/22/SF1415361614538735963046af928ff7.html

报道日期:2025-07-22